“医生,我想让您亲自动刀,
不是机器人!”
“放心,全程都是我在‘操作’,
机器人只是我的‘超级助手’~”
这是肝胆外科门诊里常有的对话。随着AI技术走进医疗圈,不少人都会好奇:难道以后做手术真要靠机器人了?今天,咱们就来揭秘这位手术台上的“明星助手”—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看看它是如何帮医生攻克胰腺肿瘤这个“硬骨头”的。

先划重点:机器人只是“打工仔”,医生才是“总指挥”
提到“机器人手术”,很多人会脑补出冰冷机器臂自己开刀的画面。但真相是:自1999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发出第一代达芬奇系统以来,它就始终是医生的“辅助工具”。

现在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,工作模式特别像“远程操控”: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前,通过高清屏幕“透视”手术部位,双手操控操纵杆,机械臂就会精准复刻医生的动作;助手则在手术台旁帮忙更换器械、显露视野。从头到尾,决定手术方案、把控操作细节的“总指挥”,一直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。
就像开车时自动驾驶能帮你稳方向,但踩油门、握方向盘的终究是你自己——手术台上,机器人再厉害,也得听医生的!


为什么胰腺手术需要“超级助手”?它太难了!
胰腺手术为啥被称为普通外科的“珠穆朗玛峰”?看看它的“地理位置”就知道:胰腺躲在腹腔深处,周围绕着密密麻麻的血管、神经,就像埋在“血管丛林”里的器官。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,术后恢复慢;普通腹腔镜手术又像“隔着门缝绣花”——器械灵活度不够,医生手的自然震颤还可能影响精度。

这时候,达芬奇机器人的“超能力”就派上用场了!
达芬奇的“四大绝技”:把胰腺手术变成“精细活儿”
这位“超级助手”能在胰腺手术中“C位出道”,全靠一身硬核本领:
绝技一:自带“超级放大镜”,血管神经看得明
它配备的高清3D内窥镜,能把手术视野放大10-15倍,就像给医生戴上了“透视眼镜”。胰腺周围那些细如发丝的血管、神经,在它的“镜头”下都无所遁形,大大降低了误伤风险。

绝技二:机械臂比“千手观音”还灵活
普通人的手最多能完成5个方向的活动,而达芬奇机械臂有7个自由度,能540°旋转,就像长了双“带万向节的手腕”。在胰腺周围的狭小空间里,它能轻松完成缝合、打结等精细动作,比人手在开放手术中更灵活。

绝技三:自带“防抖滤镜”,操作稳如“老司机”
医生手再稳,长时间手术也难免有点微颤。但机器人系统能自动过滤这些震颤,让机械臂的动作稳如磐石。在分离胰腺与血管的“高危操作”中,这个功能简直是“定心丸”。

绝技四:医生坐着做手术,体力不打折
传统手术中医生常要站着操作数小时,累了容易影响精度。而达芬奇的控制台是“坐班制”,主刀医生坐着就能完成操作,体力消耗大减,全程都能保持专注力满格。

更厉害的是第四代Xi系统,还加了“荧光导航”,术中能实时显示血管和胆管位置,就像给手术加了“GPS”,再也不怕“走错路”!

这些胰腺手术,它做得又快又好
不同胰腺肿瘤需要不同手术方案,达芬奇机器人总能“精准匹配”:
胰十二指肠切除术:敢啃“最硬的骨头”
这是普外科公认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,要切除胰头、十二指肠等多个器官,还要重新连接胰肠、胆肠、胃肠,相当于给腹腔“重新装修”。达芬奇凭借精准操作,既保证了微创,又降低了并发症,现在已是我院肝胆外科的常规手术。
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:保住免疫力
以前治疗胰体尾肿瘤,常要连脾脏一起切掉,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。现在有了机器人,能精细分离胰体尾和脾血管的微小分支,就像“拆积木”一样小心操作,既能切干净肿瘤,又能保住脾脏,患者恢复后免疫力不受影响。
局部剜除术:小创伤解决大问题
对位置表浅的胰腺良性肿瘤,局部剜除术是优选,但最怕碰伤主胰管导致胰漏。我院吴田田主任医师、刘俊主治医师曾用机器人为一位胰腺颈部囊腺瘤患者手术:放大10倍的3D视野下,机器人精准沿着肿瘤包膜分离,2小时就完成手术,出血仅10ml,患者当晚就能下床活动,术后也没出现胰漏——这就是“精准微创”的魅力!
术前精准定位,术中完整剥除肿瘤
达芬奇机器人再先进,也是医生手中的“利器”。对于胰腺肿瘤,医生的经验+机器人的技术,才是给患者最大的底气。如果你或身边人有胰腺健康问题,别担心“机器人开刀”,因为背后始终有一群经验丰富的医生,用最先进的技术守护健康~

供稿|肝胆外科 吴田田
编辑&责编|业务拓展部 张曦


